用移動互聯網思維,變革公司組織方式,創新企業管理模式
用移動協作工具,隨時隨地管理、執行、協作、分享
用隨辦,引領企業全面進入移動工作時代
企業微信來了,為何吐槽與反對聲一片?
4月18日,騰訊企業微信終于發布。這是一支獨立于微信之外的人馬,做的一款辦公工具App。從目前功能看來,顯得中規中矩,幾乎沒有亮點和新意,其中公費電話,有點叫板釘釘的嫌疑,而公告、考勤、請假、報銷等功能,早已經在隨辦等一批競品中有出色的表現。沒有讓市場驚艷的功能出現,讓客戶主動將數據遷移到它的平臺上顯然動力不足。
當然,這畢竟是第一代版本,更多是用來投石問路,試探市場的反應。走中庸之路無可厚非,但是將一款功能并不完善的產品,匆忙推向市場,是否過于草率了?這意味著,先期客戶需要為產品潛在的問題和失誤買單,捆綁他們與產品共同試錯,一旦出現了問題,客戶不得不面臨將大量的沉淀數據,被迫遷移至其他平臺的尷尬。
這樣的事情并非無先例,騰訊在企業級市場一直有努力,但幾乎都是一個錯誤接著另一個錯誤。軟件時代,騰訊推出了RTX騰訊通,但未能一統企業市場,更像是企業版QQ聊天界面。而去年9月微信推出的微信企業號,雖然積累了一批用戶,但因工作與生活混雜在一起,并未走多遠。企業微信的出現,也間接宣告了微信企業號的失敗,因為企業微信宣稱的最大賣點就是工作生活能分開。
這一問題,其實隨辦創始人于勝泳早已預料到。去年5月在接受《科技日報》專訪時就表達過類似的看法,但微信時隔四個月,仍然推出了工作生活不分的微信企業號,最終草草收場,大量基于微信平臺的開發應用變成了爛尾樓,而客戶的努力也付之東流。盡管從企業微信號目前的注冊方式看,原有微信企業號用戶仍可以原賬號登陸,只是被傷害過后是否還愿意遷移,這是個問題。
馬化騰曾經說過,“在國內,企業市場其實是一件慢工出細活的事。這一定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,我們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。”這樣的論調,顯然與其頻繁爆出的新品相違背。
其實這樣的做法,并非騰訊一家,阿里旗下的釘釘、靠融資博眼球的紛享逍客都存在類似的推廣路徑:靠砸錢、做廣告圈住用戶,等用戶積累到一定量級,再逐步完善產品。通俗來講,就是先圈地,再蓋房。這完全是TO C市場的玩法,在TO B市場顯然是行不通的。消費品可以買了閑置不用,但企業級產品是需要天天使用的,當客戶接觸到一款不完善的產品,他是不會將就繼續使用的。對于企業級市場的產品而言,開拓市場的難點,不是圈住客戶,而是客戶是否愿意長期持續使用,這就取決于產品能否解決實際問題,滿足客戶的強需求。
就目前來看,很顯然釘釘、企業微信、紛享銷客都還沒找到將前期流量轉化為后續持續盈利能力的路子。以釘釘為例,上線初期以免費電話吸引不少個人用戶,但這些個人用戶是否能夠成功轉化為企業用戶,相信這個比例一定不會太高。這也證實了,類似的市場開拓方式并不適合中國的SaaS市場。
中國的SaaS市場應該如何走?軟件行業門檻很高,并非看上去那么簡單,這就要求開發者必須具有良好的企業服務基因,就像阿里做不好社交,騰訊做不好電商一樣,有些優勢是企業血液里流淌的,不是靠砸錢、補貼就能換回來的。真正的企業級服務軟件就應交給微軟、隨辦這類長期致力于辦公軟件領域的企業來做。
SaaS的核心是解決問題,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,既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,更要有深入的功能滿足度,讓老板發現其中的價值,讓員工自發意愿使用,從而實現使用價值和商業價值之間的切換,這才是中國SaaS市場應走的路子。